WFU

2020年8月17日 星期一

骨科術後智慧復健?序篇:數據--共通的語言

 





作者:林佳緯醫師


您知道嗎?復健醫學是二次世界大戰後才開始蓬勃發展的一門科學,而數十年寒暑已然過去,復健醫學也分門別類出更多細分科,但復健內容還是大同小異。


身為骨科醫師,在病患術後進行復健的過程,即使有復健科醫師及物理治療師配合,常常也充滿挫折。挫折在於,即使骨折固定得不錯、人工關節開得漂亮、肌腱韌帶修補很穩固,骨科醫師通常只能鼓勵病患「要好好做復健喔!」但實際狀況進展如何?只有等下次回診才知道。


目前其實沒有完善的機制讓手術醫師和復健端有良好、即時、高效率的溝通,而復健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往往以較保守的原則進行復健(畢竟沒人想要發生併發症時被怪罪是復健的關係),結果便與手術醫師的期待有所落差。


另外,病患也會向骨科醫師抱怨:

「為什麼前一天物理治療師叫我趕快動拼命動、還幫我徒手治療,隔天換個治療師卻要我千萬別動?」

「我自己覺得關節活動度一樣差,治療師說有變好。是不是在騙我安慰我?」

「我去診所做復健,結果也是熱療加電療,那我買台電療機自己做不就好?」

「醫師您說運動復健很重要,那我該做什麼運動?為什麼去診所一樣只有熱療電療、沒人教我怎麼做運動復健?」

「復原到一定程度,治療師叫我不用來復健了。但我還想更好,醫師你建議我做重訓,卻沒有教練敢接。我該怎麼辦?」



時代進步的速度越來越快


當手機可以高畫質視訊、玩3D立體手遊、玩AR功能,我們仍然需要病患親自到診做傳統復健(熱療電療);

當大家用Apple Watch、Garmin手錶記錄心跳血壓消耗卡路里等數據,我們連疼痛指數的量化都不做,遑論以數據記錄復健歷程;

當手機使用Line、FaceTime、Messenger傳遞訊息已是日常必須,外科醫師與病患仍然不易與物理治療師溝通運動復健進程、復原進度。



數據是科學化復健的共通語言


武漢肺炎徹底改變世界,也讓遠距醫療在國外疫情嚴重地區大大提高重要性,從過去「nice to have」轉變為「must have」。台灣疫情控制得宜,遠距醫療也僅限於離島山地偏遠地區,遠距復健在台灣變得更加像天上星斗、遙不可及。


但先前疫情嚴重時,仍有骨折病患接受手術,術後病患的復健需求該怎麼辦?病患及家屬非常擔心、也不敢上醫院或診所,因此我與輔具商合作,協調出一套遠距居家復健的方案,並以類似個管師的方式串連醫師、病患、家屬、治療師。而核心是仁寶電腦開發的智慧復健系統,讓數據成為彼此溝通的語言


接下來讓我們用幾個案例來聊聊:骨科手術之後,為何要智慧復健呢?以數據為基礎的智慧復健,到底有哪些好處?



延伸閱讀:


骨科術後智慧復健?效果篇

骨科術後智慧復健?動機篇

骨科術後智慧復健?家庭支持篇

台灣遠距醫療在國際疫情下的新契機

科技健身--SMO2經驗

Health for All | Coronavirus Initiative | Taiwan

近端肱骨骨折微創手術--Update 20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