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林佳緯醫師
目前國際的武漢肺炎疫情仍然嚴峻,我認為現在大概是台灣政府把遠距醫療向前推進最好的時機了。即使台灣的武漢肺炎今天再次零確診、近來確診人數穩定減少,仍無法排除本土感染的疑慮,而且在廣泛可用的藥物或疫苗出來之前,恐怕都無法解封。
但根據1986年 /《醫師法》第11條修訂結果:
「醫師非親自診察,不得施行治療、開給方劑或交付診斷書。但於山地、離島、偏僻地區或有特殊、急迫情形,為應醫療需要,得由直轄市、縣(市)主管機關指定之醫師,以通訊方式詢問病情,為之診察,開給方劑,並囑由衛生醫療機構護理人員、助產人員執行治療。 前項但書所定之通訊診察、治療,其醫療項目、醫師之指定及通訊方式等,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。」
或許目前狀況可以算 「特殊、急迫情形」?
遠距醫療在台灣的想像
如果醫院、診所開放虛擬門診(醫院診所用目前的掛號系統即可,但可能需健保快易通、或一個平台可連結病患家中讀卡機讀健保卡做認證),看診完開立的處方單再以加密pdf送出,病患到附近藥局領藥(得來速?),就完成一次診療。
只要最基本的流程骨幹搭好,各種遠距醫療的sensor就可以很快的被醫院診所導入(血壓心跳、血糖、呼吸、關節活動......),因為這段時間所有醫療院所收入大減(3月醫院就診次數,較去年同期減少15%,診所減少更多達17%),導入遠距偵測器材的成本便很容易計算。
假設我日收入10萬,導入成本1萬/日,在過去願意採用的醫院診所一定很少;但疫情下日收入可能剩6萬(
實體分流、資訊集中
更進一步去想,大型體系醫院可以跟診所結盟,病患資訊共享、遠距醫療中心負責整合資訊、人流、病患客服,可以很自然形成「Hub-and-Spoke」的模式:
From: The hub-and-spoke organization design: an avenue for serving patients well
James K. Elrod, John L. Fortenberry, Jr.
BMC Health Serv Res. 2017; 17(Suppl 1): 457. Published online 2017 Jul 11. doi: 10.1186/s12913-017-2341-x
雖然誠如臉書上劉醫師所言:「現實下,每個不管診所醫院都是獨立運營的單位,也都有生存的壓力,做起來,可能比都更還難!有診所,有地區醫院,有區域醫院,有醫學中心的集團或系統,就會有機會成為7-11、全家、萊爾富,沒選邊站或是選錯邊的,很可能未來變成特色咁仔店。」基層院所有沒有動機與體系醫院結盟,若沒有疫情爆發,恐怕大家連考慮都不會。
但疫情下,美輪美奐的餐廳會有更多轉成暗廚房,UberEat、FoodPanda 等物流系統重要性會提昇,醫療體系的彈性(Resilience)會比過往高度資本集中的模式被優先考量。
如果我是醫院高層,高貴儀器或蓋新院區新病房會被擺到後面選項,反而高人流的社區我會優先考慮去設點做服務,如果診所願意結盟甚至更有效率,彼此談好比例即可。只要後台ERP資訊流管理、和線上線下人員服務有辦法跟上,這反而是體系醫院擴張的好時機。
如此狀況下,遠距醫療的各種sensor(血壓心跳、血糖、血氧、呼吸、動作資訊.....etc.)、後台資訊串接整合,就變成標配(must-haves)而不是選配(nice-to-have),而且這些投資通常有耗材可以搭配、產生額外的商業模式,對醫院體系而言不全然是成本,風險比買一台上億的達文西低太多了。
醫院跟診所若能合作成為策略夥伴:體系醫院管data flow & patient flow,診所做慢性病管理,彼此談好分潤,即可形成有效率的hub-and-spoke模式,醫院是hub(軸)、診所是spoke(輻)。例如:醫院把病人轉給合作診所,共享醫院整合的各種遠距資訊和健保資訊,體系醫院能確保這些病人需要開刀或接受高價處置及藥物時,會留在自己體系內、維持高黏著度;而診所可以維持穩定人流,對於疫情衝擊較具韌性。
只是長久發展下來,沒有自身特色或優勢、不願加入遠距醫療趨勢的診所可能很快就會被市場淘汰;而不做遠距醫療、無法形成hub-and-spoke資源共享聯盟的醫院,也會被體系醫院淘汰,因為管理遠距醫療的能力不會短時間內長出來。
期待台灣政府更重視遠距醫療
台灣醫療系統的效率舉世聞名,這波武漢肺炎的疫情下更是讓全世界欽佩。如同蔡總統在時代雜誌投書所說,
"Taiwan is no stranger to hardship, and our resilience stems from our willingness to unite to surmount even the toughest obstacles. This, above all else, is what I hope Taiwan can share with the world: the human capacity to overcome challenges together is limitless."
希望這波疫情下,台灣能進化出更具韌性(resilience)的醫療體系,未來甚至把經驗輸出至國際友人;而韌性更佳的「實體分流、資訊集中」系統裡,遠距醫療是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。
臉書原post:
延伸閱讀:
政府總是慢半拍?那些你不知道,默默做好的遠距醫療政策
Health for All | Coronavirus Initiative | Taiwan
【明天過後】八仙粉塵爆炸: 醫療界史無前例的災難
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於江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