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0年8月21日 星期五

骨科術後智慧復健?動機篇

 




作者:林佳緯醫師


上一篇裡從智慧復健的「效果」聊到「動機」,這次拿一位病患的實際例子,說明動機的重要性。(故事為保護病人隱私、細節略加編輯修改)


這位二十歲左右的妹妹,因為車禍造成十字韌帶斷裂及半月板破裂,接受關節鏡十字韌帶重建手術、以及半月板修補手術。手術過程順利,出院後回診檢視傷口也順利癒合,這時候我們會開始強調復健的重要性。


「復健運動分成兩類:肌耐力、關節活動度。要好好加油喔!」

「可是我彎一點點就還是會痛啊......」

「如果不認真做復健,有可能後來會關節沾粘、活動度受限、甚至要再開一次關節鏡手術喔!」



兩週後


「怎麼關節活動度都沒有進步?」

「復健會痛啊!」

「再繼續下去一兩個月都沒進展,很有可能需要再做一次關節鏡去把沾粘鬆解開耶......」

這時候病患媽媽出聲了:

「醫師,有沒有什麼好方法可以幫忙她?」

「剛好最近有智慧復健正在試營運,要不要考慮?」


愛女心切的媽媽決定要做智慧復健後,我們可以看到病患回報的疼痛指數變化、關節活動度變化、以及居家復健運動:







所以哪一天沒做到復健,是不是很清楚呢?這時候物理治療師或個管師就會訊息或電話關心病患,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問題需要解決?

有的時候是因為疼痛(後台可以看疼痛指數確認)、有的時候是因為忙、有的時候因為心情不好、有的時候因為機器故障、有的時候因為跟家裡的貓吵架(?!)......原因可能有很多,但我們最在乎的,是有沒有每天認真做復健?

幸運的是,這位病患在一個多月後膝關節活動度就已經跟對側膝蓋差不多,待肌力進步後便回去唸書打工了。


數據提高病患動機、復健品質


關節活動度在一週間從72度進展到81度,肉眼幾乎是看不出來的。但每天病患都可以在iPad上看到進步的數據,也就更有動力「再努力一些」。

這就是我們想要達到,「用數據提高動機」的目標!


根據我的經驗,病患不管到醫院或診所做復健,幾乎做完熱療、電療就結束,因為一位物理治療師往往要「同時」照顧5-10位病患,光把機器調整好、復健單做完,就已經操到人仰馬翻,怎會有多餘的力氣去評估身體狀態、設定目標與運動菜單、教學復健運動、盯緊病患運動正確性、病歷記錄當日狀況

像這位病患每天認真做復健運動,電腦記錄到當週約10度的進步。在傳統復健方式下,忙碌的物理治療師會不會看不出來、還順便念一下病患沒有好好做?


還有,數據也方便讓家人了解目前復原的狀況,畢竟,認真做復健運動是為了早點復原,而早日復原對年輕病患而言可以是早點回崗位工作賺錢、對年紀大的病患可以讓家人早點安心、少點因病奔波的麻煩。家人看到上表的數據有慢慢進步,心裡也會比較踏實。



高品質復健,重要性不下於成功手術


我的老師告訴過我,手術成功、不做復健,就是59分、一樣不及格;即使手術沒那麼完美,但是復健認真做,加起來一樣可以到80分的復原。


在我們試營運的過程中,看到許多病患因為「數據」恢復得更快、更好,也善用通訊軟體與數據資料、幫助病患紮紮實實的復原。更有趣的是,我們看到手頭上這些工具,串起家人們對病患的關心
畢竟「人」永遠是我們最在乎、最關注的焦點:不管是病人、還是家人。



延伸閱讀


骨科術後智慧復健?序篇:數據--共通的語言

骨科術後智慧復健?效果篇

骨科術後智慧復健?家庭支持篇


台灣遠距醫療在國際疫情下的新契機

科技健身--SMO2經驗

Health for All | Coronavirus Initiative | Taiwan

近端肱骨骨折微創手術--Update 20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