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0年8月18日 星期二

骨科術後智慧復健?效果篇

 





作者:林佳緯醫師


上次提到骨科術後的智慧復健,是以「數據」為核心,而記錄數據本身並沒有治療的效果,病患看到數據又不像打針吃藥,怎樣證明有效果呢?


其實這類以數據為核心的智慧復健,或江湖人稱的遠距復健,這一兩年在世界各國已逐漸形成潮流。特別是美國,COVID-19肺炎疫情下更是蓬勃發展:



SWORD health


SWORD health會寄一組動作感測器給病患,讓病患帶著感測器、看著iPad裡面App的影片做復健。根據官方的臨床研究指出,下背痛的病患使用八週後有74%疼痛改善;與傳統物理治療相比,有效改善率約是傳統的兩倍,高達75%病患避免了手術,病患減少了33% Opioid止痛藥的使用。



Hinge Health


Hinge Health一樣以動作感應器紀錄病患動作,讓病患照著Tablet內App的影片做復健。根據一項一萬多人的臨床研究指出,使用智慧復健的組別,疼痛改善69%、優於opioid止痛劑,憂鬱焦慮減少58%,3/4病患完成了12週的運動訓練課程,因為避免掉手術、平均每位參與者幫保險省下$5,012美金。



Compal BoostFix 


台灣本土的仁寶電腦集團開發的BoostFIX系統,與前述兩家美國公司有不少相似之處:一樣以動作感應器紀錄病患動作,讓病患照著iPad內App的影片做復健。


根據一項在萬芳醫院執行、針對冰凍肩患者復健的臨床研究,使用BoostFIX系統三個月的病患,不管是活動度、疼痛緩解、qDASH功能指數、運動完成率(Exercise Completion Rate)均優於傳統復健的病患。



我的經驗


我有不少近端肱骨骨折的病患,下圖這位63歲病患也屬於不穩定骨折。手術固定得還算穩當,詢問病人後願意試用這套BoostFIX智慧復健系統,便在第二週開始、回復健科復健時利用BoostFIX引導復健動作,讓病患回家時已經熟悉幾套復健動作。


病患第二週的活動度已經相當驚人,到了第三個月時,已幾乎正常,連最難復原的內旋動作,都可以輕鬆達成,著實嚇了我一大跳!雖然我們可以說因為微創手術對軟組織破壞少、所以恢復快,但我所有近端肱骨骨折病患都是微創,恢復這麼好也少見。





「看見數據」的力量


很多人都知道,每天走一萬步可以維持心肺功能,但往往要拿計步器或智慧手錶/手環後才認真看自己今天走了幾步;想要減肥的人,每天記錄吃了多少卡路里、每日體重變化、每週自拍照;高階運動員會以各種感應器記錄歷次運動表現、慢跑或騎車的距離和速度。這麼多領域都利用「看見數據」增強效果,為什麼做復健不用?


曾有復健科醫師指著我鼻子批評:

「電子量角器?我是這領域專家,這根本不可能有治療效果!」


那如何解釋國內外的臨床研究結果呢?


我個人經驗,數據可以改變人的動機,病患若缺乏動機做運動復健、再好的藥物或治療也改變不了機能下降的現實;反之若能增加病患動機、增強信心、正向循環,臨床上常常可以看到超乎預期的進步。




延伸閱讀:


骨科術後智慧復健?序篇:數據--共通的語言

骨科術後智慧復健?動機篇

骨科術後智慧復健?家庭支持篇

台灣遠距醫療在國際疫情下的新契機

科技健身--SMO2經驗

Health for All | Coronavirus Initiative | Taiwan

近端肱骨骨折微創手術--Update 20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