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在籃球賽跳起來著地時,聽到小腿肚啵一聲......然後就沒辦法站起來了。」
病人一拐一拐走進診間,指著瘀青的小腿肚和略微腫脹的腳後跟說,
「我去看過診所,診所復健科醫師用超音波掃過,建議我來醫院做核磁共振MRI,並且告訴我可能要手術。是真的嗎?所以我跟Kobe和Durant一樣囉?哈哈~」
作者:林佳緯醫師
作者:林佳緯醫師
由於受邀於年底到成大醫工舉辦的論壇聊聊創新,想一想先打成文章(其實是疫情下關在家一整天有點悶),供醫工背景、有志於創新的朋友參考參考。
當年念醫工的時候接觸醫材創新,覺得有興趣就一頭栽進來做到現在。目前全台灣在生醫創新方面,幾乎都是靠各大學醫學工程學系或研究所撐起來;即使如電資背景學系也加入醫療軟體/服務方面的創新,大抵上我的觀察還是醫工最為活躍。
醫工研究所畢業後的出路,我感覺還是在生醫產業居多,不過能到研發部門的畢竟不多,業務部門還不少,加入新創也有一些。而我在念碩班時聽到同學對自己的抱怨常是:
「論工程能力我們沒有科班厲害,醫學也只是認識皮毛,好像什麼都半調子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