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1年11月15日 星期一

2021遠距醫療重要趨勢:植入式感應器(implantable sensor)

 





作者:林佳緯醫師


全球疫情不只衝擊經濟層面,醫療體系也因此面臨巨大轉型需求,從過去集中式已追求高效率的形態,被迫往分散式、遠距居家模式調整。

在這股浪潮下,隨著美國保險給付增加了「遠距生理資訊監測」與「生理資訊判讀」,不只許多新創紛紛加入,骨科大廠也開始從過去院內高價醫材儀器設備,涉足數位遠距居家醫療領域。


遠距醫療的浪潮


「遠距病患監測(Romote Patient Monitoring, RPM)」是一個早就出現、世界各國耕耘多年的名詞,隨著Fitbit, Apple Watch等穿戴式裝置的普及、武漢肺炎全球疫情,2020年後從醫療環節的「配菜」變成現代醫療不可或缺的「標配」。

過去大家談到RPM,大多諸如雲端血糖記錄或持續血糖監測(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, CGM),最廣為人知的是Dexcom G6、Abbott Libre、Medtronic Guardian sensor,植入式CGM sensor如SenseonicsEversense。大家可看這個產品比較的文章。台灣則有智抗糖、華廣的藍牙血糖機app等解決方案,利用這些資訊工具,讓病患即使在家、也能夠與醫療團隊有充足資訊聯繫,持續高品質的照護。




英華達也有推出全家寶,整合血壓、血糖、總膽固醇、尿酸及心電圖五種生理量測,仁寶也有糖尿病照護app愛糖寶,好像沒有連網就不潮似的。

不過如同我們一直在強調的,產品想要進入醫療實際環節,最困難的往往不在科技,而是保險給付與流程整合、讓所有參與的stakeholder都有幫助或賺/省到錢,才有可能建立完整系統。而我想大家都會同意,「數據」是核心工具。

如同我之前在「骨科術後智慧復健?效果篇」所提過的:

數據可以改變人的動機,病患若缺乏動機做運動復健、再好的藥物或治療也改變不了機能下降的現實;反之若能增加病患動機、增強信心、正向循環,臨床上常常可以看到超乎預期的進步」,

站在醫療provider的角色,各種產品功能大同小異,病患順服度(compliance)黏著度(adherence)會是重點;而對於慢性病患者,「起頭」和「維持」都很困難,想一想,每天像阿輝伯每天量血糖需要強大的自律與決心,從第一天在家開始驗血糖、到怎麼數十年如一日每天認真驗血糖,都是門檻。

如何降低病患心理門檻、營造儀式感、並持續送出生理資訊數據給醫療提供者,糖尿病照護因此發展出CGM這類解決方案,其他領域也有植入式感測器(implantable sensor)的發展。

2021年11月10日 星期三

前十字韌帶重建新觀念:前外韌帶合併重建(Combined ALL reconstruction)

 





作者:林佳緯醫師


關節鏡前十字韌帶重建已經是多年來治療「十字韌帶斷裂」的黃金治療準則,在美國,每年約有20萬例的十字韌帶重建手術,對於從事運動醫學領域的骨科醫師,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可說是專科訓練的基本功。

運動醫學領域對於前十字韌帶治療也不斷進化,從十年前的傳統transtibial high femoral tunnel演變成anatomical femoral tunnel,近年來也越來越多醫師開始討論一條關節外的韌帶:前外韌帶(Anterolateral ligament),許多基礎生物力學研究證實這條韌帶讓關節的旋轉穩定性更高,而臨床研究則發現可以降低重建的十字韌帶再斷裂風險。


什麼是「前外韌帶(Anterolateral Ligament, ALL)?」




2021年11月8日 星期一

極致微創?正前路徑微創髖關節置換手術

 




近年來各種手術講究「微創」已然是全世界主流,傷口小、破壞小、恢復快、即使費用較高,仍是許多期待「縮短術後恢復時間」的病患熱門選擇。

「醫師,保險額度還夠,我想用比較好的材質,或者自費做微創手術。」

「醫師,老人家術後會不會沒辦法走路?」

「醫師,聽說髖關節手術可能會脫臼,怎麼避免?」

這些問題只要病患詢問手術細節時,幾乎都會想要跟我們討論,而不論美國與台灣,都有越來越多醫師開始改用「正前路徑微創髖關節手術」,達到恢復快、併發症少的目標,甚至在美國因為保險制度關係,也越來越多醫院的骨科醫師做「門診手術換關節」(outpatient surgery),開完刀當天就出院。而他們大多採用的,就是「正前路徑微創髖關節手術」。

根據美國髖與膝手術醫師協會(American Association of Hip and Knee Surgeons)於2016年的調查,在美國已有約30%醫師採用正前路徑髖關節手術。


手術如何進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