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1年11月15日 星期一

2021遠距醫療重要趨勢:植入式感應器(implantable sensor)

 





作者:林佳緯醫師


全球疫情不只衝擊經濟層面,醫療體系也因此面臨巨大轉型需求,從過去集中式已追求高效率的形態,被迫往分散式、遠距居家模式調整。

在這股浪潮下,隨著美國保險給付增加了「遠距生理資訊監測」與「生理資訊判讀」,不只許多新創紛紛加入,骨科大廠也開始從過去院內高價醫材儀器設備,涉足數位遠距居家醫療領域。


遠距醫療的浪潮


「遠距病患監測(Romote Patient Monitoring, RPM)」是一個早就出現、世界各國耕耘多年的名詞,隨著Fitbit, Apple Watch等穿戴式裝置的普及、武漢肺炎全球疫情,2020年後從醫療環節的「配菜」變成現代醫療不可或缺的「標配」。

過去大家談到RPM,大多諸如雲端血糖記錄或持續血糖監測(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, CGM),最廣為人知的是Dexcom G6、Abbott Libre、Medtronic Guardian sensor,植入式CGM sensor如SenseonicsEversense。大家可看這個產品比較的文章。台灣則有智抗糖、華廣的藍牙血糖機app等解決方案,利用這些資訊工具,讓病患即使在家、也能夠與醫療團隊有充足資訊聯繫,持續高品質的照護。




英華達也有推出全家寶,整合血壓、血糖、總膽固醇、尿酸及心電圖五種生理量測,仁寶也有糖尿病照護app愛糖寶,好像沒有連網就不潮似的。

不過如同我們一直在強調的,產品想要進入醫療實際環節,最困難的往往不在科技,而是保險給付與流程整合、讓所有參與的stakeholder都有幫助或賺/省到錢,才有可能建立完整系統。而我想大家都會同意,「數據」是核心工具。

如同我之前在「骨科術後智慧復健?效果篇」所提過的:

數據可以改變人的動機,病患若缺乏動機做運動復健、再好的藥物或治療也改變不了機能下降的現實;反之若能增加病患動機、增強信心、正向循環,臨床上常常可以看到超乎預期的進步」,

站在醫療provider的角色,各種產品功能大同小異,病患順服度(compliance)黏著度(adherence)會是重點;而對於慢性病患者,「起頭」和「維持」都很困難,想一想,每天像阿輝伯每天量血糖需要強大的自律與決心,從第一天在家開始驗血糖、到怎麼數十年如一日每天認真驗血糖,都是門檻。

如何降低病患心理門檻、營造儀式感、並持續送出生理資訊數據給醫療提供者,糖尿病照護因此發展出CGM這類解決方案,其他領域也有植入式感測器(implantable sensor)的發展。


植入式感測器(Implantable Sensor)


植入式感測器即使需要手術置入,但完成後就不需要穿戴式裝置每日穿戴的麻煩。例如Abbott Libre的CGM只能用14天,Sensonics的Eversense接收器貼到皮膚後則可達90天,而且可以游泳洗澡,生活上讓病患「無感」。

Cardiomems是一種經心導管放置在肺動脈、偵測肺動脈高壓的植入式感測器implantable sensor,對於心臟衰竭的病患,可以顯著降低24%再住院率、加護病房風險、與30%死亡率。心臟科醫師將sensor置放完成後,病患只要每天躺在專用的枕頭上就能無線量測肺動脈壓的數據,一旦發現有肺動脈壓升高的跡象,醫療團隊可以立即給予飲食調整或藥物調整的建議。

一位病人在全球疫情下的親身經驗報告:他於十年前診斷出冠狀動脈疾病、並接受支架置放,2013年診斷心衰竭後,反覆多次住院,讓他越來越沮喪。2018年醫師認為他適合Cardiomems,經過20分鐘完成置放、幾個小時就出院回家。更重要的是,經過疫情最嚴重的2020年、整整33個月,他沒再住院過。

美國在疫情前針對RPM (remote Patient Monitoring)就已經有CPT code、保險給付:遠距的生理資訊記錄、衛教、利用遠距資訊進行治療等服務,費用如下圖。當然是算美金的。




骨科的智慧醫療浪潮


Zimmer-Biomet與Apple自2018年合作,在美國推出mymobility服務。只要醫療院所採購該品牌人工關節產品至足額,即贈送預載app的Apple Watch給病患使用;醫療人員可以免費利用該平台,提供術前與術後病患衛教資訊、復健運動,收集病患生理資訊,線上溝通平台與視訊工具等。

骨科第一大廠Stryker,於2021年一月併購Orthosensor,期待其人工關節術中偵測軟組織平衡的Verasense、與旗下穿戴式產品及服務MotionSense能搭配電腦導航機器手臂手術,能在data analysis上有更高綜效。Verasense日前已經有一些臨床研究結果,人工膝關節手術靠著pressure sensor工具做到內外側平衡、可以達到「疼痛恢復快」、「功能恢復快」、「90天內再手術機率低」的成果。

Zimmer-Biomet更在2021五月、與Canary Medical合作推出的Persona IQ,取得美國FDA 510(k)的醫療器材證,並認定為breakthrough device,意即可以直接取得保險給付碼。一般而言新醫材約需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取得保險給付碼,breakthrough device通常代表以下至少一項優點:

  • Represents Breakthrough Technology
  • No Approved or Cleared Alternatives Exist
  • Offers Significant Advantages over Existing Approved or Cleared Alternatives
  • Device Availability is in the Best Interest of Patients
而這項Persona IQ,是由心臟節律器同樣的電池供電、無線發送生理訊號(記步、彎曲角度、行走距離等)到基地台,再由基地台將資訊傳回醫療院所,電池號稱可用20年。以上資訊雖均可由穿戴式裝置獲得,但植入式感測器會固定時間內將資訊直接上傳,省去「沒穿戴就沒數據」的問題。

會拿到breakthrough device,代表美國FDA對於RPM的重視。即使其功能都有穿戴式裝置可取代,病患順服度(compliance)黏著度(adherence)會是該資訊最重要而無可避免的門檻,破碎的資訊有時比沒有還糟糕。

降低病患心理門檻、營造儀式感、並持續送出生理資訊數據給醫療提供者,植入式感應器應是未來重要解決方案之一。不過相對於穿戴式裝置,植入式感測器的門檻非常高,橫跨植體(implant)、電子感測器(wireless sensor/receiver)、數據資料(data)、以及依賴數據資料所建構的服務(data-driven business)。

在科技部支持下,台灣目前也有幾個團隊默默努力耕耘(包括我們團隊XD),在目前全球醫療逐漸調整、遠距角色更重要的浪潮下,當科技大廠還在看穿戴式裝置,希望以此特殊切入角度彎道超車、也有機會卡進主流醫材市場。



延伸閱讀




給醫學工程創新者的建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