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5年4月27日 星期一

Design thinking:設計思考

聊了定義需求,開始講腦力激盪(brainstorming)之前,
我想先談談「設計思考」(design thinking )。

Design thinking在這幾年變得很夯,
不過感覺上設計相關科系的學生才熟悉,
醫療的訓練上,著重於「穩定」「避免犯錯」「實證」,
所以每個人都很努力的避免犯錯,
演變到後來「不要改變」。
這是人的天性,也是我們學習過程的必然,
卻與design thinking的精神背道而馳。

好,你或許想問,什麼是design thinking?
先看看wikipedia的說法:

「以人為本的解決問題方法論,透過從人的需求出發,為各種議題尋求創新解決方案,並創造更多的可能性」

這句話很八股,但重點在下面:

以人為本:以人為設計的出發點,如同以使用者的觀點去體驗,去同理他的感觸,以達到真正最貼近使用者的設計。

及早失敗:設計思考鼓勵及早失敗的心態,寧可在早期成本與時間投入相對較少的狀況,早點知道失敗,並作相對應的修正。如此一來,損失會較已完成一定程度,投入巨大資本的狀況更不嚴重。

跨域團隊合作:不同領域背景的成員,具有不同的專長,不同的觀點在看待事物。因此,一個跨域的創新團隊,不只是能夠做出跨領域整合的成果。此外,透過不同的觀點討論,也更容易激發出更多創新的可能。

做中學習:動手學習,實地的動手去做出原型。不論成功與否,都能由實作的過程中,更進一步去學習。

同理心:像使用者一樣的角度看世界,作為同理他人,感同身體的去體驗。
快速原型製作:原型的製作,由粗略且簡易的模型開始。很快的完成,以供快速反覆的修正。」


看到這裡應該很多人覺得我在講屁話,
不囉嗦直接貼一個電影預告「Design thinking
這是台灣囝仔楊育修領導的團隊,在2012年時Kickstarter上募資成功、拍的片子


裡面有幾段話,可以拿來當design thinking的slogan:

「很多人認為創造力是天生的,生下來就有創造力或沒有:我不信這一套」

「製作原型、測試、不斷失敗,但失敗時間短、成本低,才能成功」

「我和多數人覺得最興奮的是,我們終於有機會改變一些事」


我拿自己的例子出來獻醜好了。
我在門診觀察到一位跟診護士,抽藥給我打針的速度比其他人慢
後來知道她其實一支眼睛看不到,便開始思考,是不是怕針扎呢?
所以做一個prototype:







我很開心的拿給跟診護士們試用,結果被嫌得一無是處
他們說「我不需要這個」「比起抽藥,我們比較怕開ampoule」
而這個夾子不好開ampoule,所以完全被打槍。

然後我再接再厲,先搜尋一下相關專利,google:ampoule opener





跟老婆逛寶雅時看到一種矽膠曬衣夾跟眉毛夾
覺得應該可以試試看,就買來給麻姊開ampoule




試用結果:眉毛夾不好用,曬衣夾開小ampoule還不錯,
但是sodium bicarbonate這種大罐的就GG了
當場還把玻璃捏爆(雖然手沒受傷),代表size不合
還有用力的支點也是。

故事說到這邊,你知道我花的成本多少嗎?
文件夾20元,眉毛夾50元,曬衣夾一大包好像300元,還可以繼續晒衣服
雖然我只做到確認需求,沒有真正去腦力激盪(brainstorming)讓創意發散
不過用來說明quick prototyping, quick failure應該滿適合的 XD

不要小看身邊這些例子,
你有沒有被點滴架K過頭?成大學生之前就做一個氣壓式點滴架,
如果你要把點滴架降下來,它不會一下子掉下來砸你的頭,只會慢慢降
這種結構設計對於工科學生很簡單,
臨床上卻很實用!

所以學習design thinking第一件事,就是停止抱怨,思考問題
尋求解決方案(你可能需要不同專長領域的朋友)
然後快速製作原型,快速改良,才能在最快時間成功。

有人願意一起來做ampoule opener嗎?XD



延伸閱讀:

Biodesign - 史丹佛大學的醫療器材創新課:引言

定義需求(identifying needs) (3):Biodesign,史丹佛大學的醫療器材創新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