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6年9月13日 星期二

淺談階層社會






作者:林佳緯醫師


前幾天在臉書轉貼了羅輯思維185「即將到來的階層社會」觀後心得,沒想到滿多人分享,還接到蔡依橙校長邀約在Google hangout跟大家一起討論,不過因為美國時間在半夜四點,就算醒著魂魄應該也很難回來只好婉拒,貼篇blogger跟大家分享分享我在美國體驗到的心得就好。





1. 醫師=中產階級


醫師沒有高人一等,就是中產階級,影片中提到的中產階級特徵我們都有。認真做研究、認真提昇技術、認真教學,為了就是提昇「被選擇的價值」。或許你可以說,我們也不斷在做決定啊!為病患挑選合適的治療方式、選擇團隊成員、選擇執業場所,這樣還算中產階級嗎?

用一個簡單方法:當你提昇自己價值,是越努力工作、自己時間越少還是越多?辛苦的工作、傑出的表現、換來可支配的時間減少、薪水與工作時數成線性相關非對數相關,比較像藍領階級吧?


當然開診所開成企業,或成為假日飛刀手、四五十歲就賺到足以退休的薪水,讓時間支配完全隨自己意思,另當別論。但,有多少人?年輕醫師還有多少這樣的機會?



2. 思想顛覆


想要向上爬一個階層的確非常辛苦,看世界的方式需要徹底顛覆。

你覺得講到「賺錢」就渾身發癢、好像格調整個low掉嗎?講醫德就可以忍受越來越低的薪水嗎?然後更努力的工作以維持那個水平?想跟醫院negotiate薪資又覺得拉低自己格調?

我在美國這一年把積蓄幾乎用完,計算家庭支出時重新體驗貧窮的恐懼,後悔沒聽老婆的話早點去開Uber(不過已經登記駕駛、只差去驗車了),比較之後才能體會,台灣非常低的消費水平,讓身處粉紅泡泡里的我們早就失去想賺世界更多錢的動力。

在台灣月薪一二十萬已經很好過了,在灣區我家一個月就燒掉一萬美金。在台灣資深工程師六七萬塊台幣可能就請得到人,在灣區雇工程師,加保險每年20萬美金是家常便飯。

跟創投談投資,除了要說服他們這家公司、這些產品的市場規模有多大、市場策略如何(一直談錢),還要思考如何提高創投的投資回報率、考慮創投本身營運成本(一直談錢),跟夥伴也要談股權分配與薪資(一直談錢)。在醫院當醫師的時候,就算當主任恐怕也不需要一直談錢吧?

在醫院聊的是哪個病人好機車、哪個病人好像會告你,抱怨健保與財團如何苛刻醫師;在這裡我們談的是如何全球布局,如何花最少的錢、最有效率的方式通過法規認證、如何讓製造成本只有目標售價10%以下(別誤會,我們是高單價產品,把專利法規認證算入成本其實賺不多)、如何最短時間內讓公司有正現金流。

再回來看台灣年輕醫師的職涯困境,就知道:用腳投票可能最快。不管是到國外找尋當醫師的機會,或利用自身優勢跳出醫療的圈圈。



3. 順服的綿羊


我記得高中的時候,我爸有次在整理花園,揮揮手叫我過去。我家那時種了一排七里香,我爸喜歡把枝葉修剪得整整齊齊的。他指了指長得比較突出的枝葉,說「看到了沒?」然後刷的一聲剪掉。

「做人不要強出頭,你越特別,越危險。」

看完影片我想到這件事,恍然大悟:這是中產階級的生存智慧啊!從小教育我們要當順服的綿羊,是有道理的。我不禁思考,身處領導階層的父母,是如何教育他們小孩的呢?

是弟子規這種注重服從的教條嗎?

小孩不好好吃飯讓人火大,用棍子最快。但你知道、負向回饋矯正兒童行為的效果遠差於正像回饋嗎?當小孩出現你不喜歡的行為,你只想趕快叫他「乖」,還是願意花時間陪他「做一遍你期望的正確行為」、孩子大一點可以溝通時還解釋原因?你希望孩子是順服的綿羊,還是會思考的老鷹?(有興趣可以參考Kazdin method的影片

我想聊教養應該另外寫一篇慢慢講,不過連蔡校長直播裡面好像討論了不少,所以忍不住多寫了一些。也分享一個有趣的觀點:蔡校長提到做家事給零用錢,這我們夫妻也討論過,但採取的策略不同,給小孩零用錢鼓勵看書,他的書就會越看越薄;做家事我們定位是「份內的事」,所以「集滿十個好寶寶章才能用Dyson吸地板」、「表現好才能幫忙掃地」等等,就算未來長大一點要發零用錢,也採取類似目前的作法。



4. 關於階層


活越久、看的事認識的人越多,越明白「階層」是從古至今的常態,甚至是維持社會穩定的架構(非專家觀點勿戰),所以從教育、商業、政治等等各個層面,都是Hierarchy的體現。像羅胖講的,幸好東方社會還不到美國這種超穩定的階層,能做的就是看清現實,教養下一代時不落入階層底部的思維。

至於能不能往上一層出人頭地?你想想,當你是上一階層的人,會讓孩子落入下一階層嗎?上面的人不下來、下面的人拼命上去,這合理嗎?住院醫師往醫學中心擠主治醫師位子、期待有天當主任當院長,有這麼多院長嗎?大老們沒孩子嗎?要犧牲多少家庭時間、表現多麼傑出、表現得多忠心,才爬得上去?我的看法是,M型化的光譜會越拉越開,你以為往上爬,其實是掉得慢一些而已。 

而我的願望很卑微,不期待往上一個階層,只希望不要掉太快,家人過好的生活。希望努力工作,可以換來更多可支配的時間,不用五六十歲還要值班半夜開骨折,不用為了一台刀賺兩三千塊擔心病人不滿意被病人告,不用為了維持診所營運一週看18個診。

而目前為止,看來沒背景的台灣年輕醫師,待在原地靠努力就解脫的機會,很渺茫。



延伸閱讀:

醫療系統崩潰的系統動力學

傻孩子

健保,何去何從?

談近日健保原廠藥差價、重複用藥核扣政策

醫材開發 | 醫師常有的盲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