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

年輕骨科醫師,職業生涯如何走?






作者:林佳緯醫師


前幾天一位學弟打電話給我,問我該不該念研究所。原來學弟已經是總醫師,開始思考主治醫師之後的生涯規劃。想想可能滿多醫學中心裡、可能會被外派支援、或直接到區域醫院的骨科學弟妹們也有類似的困擾,我就來分享自己這幾年的經驗與心得吧。


念研究所前,先想清楚「為什麼」


許多人念研究所是因為「老闆建議我要念」。因為念研究所、做基礎研究、未來發表論文,impact factor比臨床paper高很多,而且對於教職升等比較有利。我記得在花蓮當fellow的時候,主任還建議我直接念博士班,比起碩士班來得有效率。



如果真的有心、有興趣朝研究這條路去走,當然直接念博士班最好,許多師長其實年紀輕輕拿到副教授、教授等,往往都走這條路。但,我也看過許多博士班念不到畢業就放棄的學長姐。真的,多想兩分鐘,你可以不用浪費時間

如果非常想待醫學中心,走這條路我想相當合理;若是打算到區域醫院、地區醫院、診所,除非對於研究有非常大的熱忱,那我會建議您審慎考慮。對區域醫院而言,投資、培養年輕醫師做研究的CP值實在太低,反正只是應付評鑑,還不如從外院挖個退休大老,直接帶病人、帶教職來得快,所以醫院其實不是很在乎年輕醫師有沒有做研究,業績好不好反而是高層關心的重點。

我的經驗,念碩士班花兩年,雖然邊做臨床、還要每週坐高鐵從台中到成大上課,不只犧牲許多排刀的機會(卡到上課只能轉給其他主治醫師),碩士念完了不起申請講師,醫院也不會因為念研究所改變業績的要求;即使跟大學申請講師、每個月薪水也不會增加多少。而且學校規定碩士要修滿30學分、跟博士差不多累。


學習知識


當初選擇念醫工所,就是因為不想養細胞、碰生化類的東西,沒辦法,我大學生化差點被當,工程需要用的數學跟物理我還比較能接受。 XD

對於臨床醫師而言,醫工所的門檻就是工程數學,話說矩陣、微積分都是十年前學過就忘很久的知識,重新開始的確需要一些努力。幸虧可以跟所上同學們交換,我可以指導他們解剖,他們教我工數 XD

另外我修了一堂CAE (Computer-Assisted Engineering)電腦輔助工程的課,學習怎樣用 Matlab寫程式,過程也是萬分痛苦,就好像半文盲加啞巴嘗試跟外國人點菜。不過經過課程後,我覺得更了解工程師思考與解題的方式了,這對於臨床醫師與工程師的溝通很有幫助。

還有,Seminar時老師會與同學討論研究與實驗的設計、進行方式,對於想做研究的醫師很有幫助。


醫學工程與醫療器材


醫工橫跨醫療與工程兩個領域,如果去分析申請STB program的醫師fellow們,有不少其實有醫工背景,為什麼?因為醫材設計過程中,需要醫師與工程師非常密切的配合,但要醫師聽懂工程師的話、或解釋問題給工程師了解,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啊!醫工所則提供相當好的環境與訓練。

對醫師而言,工程方面的基礎研究畢竟不如biochemistry熱門,但卻相當適合骨科醫師,翻開骨科journal,工程方面的基礎研究可不少。近年來越來越熱門的醫用電子,也是屬於醫工的範圍。

成大醫工所開設「醫療器材創新設計」課程,在南部想要接觸醫療器材設計的醫師朋友,其實都可以前往旁聽,我踏上醫療器材這條路,就是從這裡開端。台大、陽明等大學,也有開設類似課程。


關於臨床,年輕骨科醫師該......


其實最根本的是,年輕骨科醫師自己的生涯規劃。為了老闆的話去念研究所,代表你一定程度依著老闆的建議去走,我個人認為就算沒fail也免不了痛苦。還不如這樣思考:


想像十年後你的生活。


怎麼想像?很簡單,看比你大十歲的骨科醫師在做什麼,那可能就是你十年後的樣子。我發現我現在會做的治療、會開的刀,跟大我十屆左右的前輩們相去不遠、有些還更多,頓時間就醒了。這就是我十年後的樣子,一樣在醫院「共體時艱」口號下掙扎(所以就跑來做醫材開發惹)

骨科很特別,手術的種類非常多,從關節置換手術、關節鏡手術、脊椎手術、骨折手術林林總總,我想教科書上羅列的術式應該超過上千種。更特別的是,我發現住院醫師時學的術式,大概只有目前日常業務的20%,其餘80%都是當fellow、主治醫師後,找各方高手學、或自己看書看paper、看Youtube摸索出來,比較之後發現,住院醫師學的是「觀念」

更何況,骨科的手術技術與觀念日新月異,十年來各類手術的技巧、觀念、骨材、工具,根本進步了十萬八千里,要是原地踏步,很容易就被時代浪潮淹沒。

什麼意思?醒醒吧,只靠老師教你的根本不足以應付主治醫師的戰場(特別是區域醫院),你若只想代工老師的刀,當工廠作業員,雖然薪水可能還過得去,但是被取代風險也很高,有位代工能力更強的學弟妹出現你就失寵了。區域醫院裡的醫師,如果以為住院醫師學的某些刀足以應付這個戰場,那就太天真了;遇到不會開的刀、不會處理的病人,只能乖乖把病人轉出去。

我認為,年輕骨科醫師,只想要某方面「專而精」的個人品牌,難度比前輩、比一直待在醫學中心的醫師高上許多。反而「先求廣」、尋求自己特殊之處,再慢慢建立品牌,是比較務實的作法。沒有特殊之處,沒有跟前輩們的鑑別度,隨時可以被取代、被淘汰

例如,我們骨科開脊椎手術的醫師只開胸腰椎,但我會開頸椎,甚至開OC fusion,而且開腰椎就開mini-TLIF,kyphosis的病人做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。科內沒有人做arthroscope,所以跑回高長學knee arthroscope、跟林口長庚老朋友學shoulder arthroscope,去彰濱秀傳微創中心學wrist arthroscope。trauma方面幾乎都用微創手術,沒人教過就自己想辦法、做微創distal radius fracture微創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手術,還整理出心得

當然,如果打算去診所當開業醫、或在醫學中心深耕,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。




延伸閱讀:

談學術、臨床需求、與商業的愛恨糾葛

Interesting stuffs in 2015 Annual meeting of AAOS:美國骨科年會有趣新玩具

超激!Biodesign初心者攻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