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林佳緯醫師
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,有感而發寫了點關於Digital Health的看法,沒想到引起不小迴響。趁今天有空,把想法用blogger文章講完整一點。
解決什麼臨床問題
很多人以為,這是個digital age,只要把問題加以數位化,就可以做出產品、做出獨特性、打出市場。Apple iPhone不是改變世界了嗎?Fitbit不也打下一片江山?加上政府鼓勵穿戴式裝置方面的創新,整個台灣好像瀰漫一種ICT產業將征服Health care的氣氛。
說實話,測量心跳呼吸體溫對於臨床醫師而言根本沒有意義,即使你可以偵測HRV (Heart Rate Variance)這麼特別的生理資訊(還很耗系統資源),一般醫師大概也是「喔,這樣啊」的態度作結。
為什麼?因為沒有解決臨床問題,這不是一項從Unmet need出發的解決方案,比較像廠商自己過於美好的想像。得到資訊後,對於clinical decision making沒有幫助,因為我們臨床下決定時,很少是看心跳呼吸體溫這些資訊,一旦需要的時候通常是在加護病房,不是病人家裡。
CardioMEMS HF system是St. Jude Medical目前的一項針對Heart Failure(心臟衰竭)的解決方案。醫師把這個implantable sensor放到肺動脈裡,每天在床上偵測肺動脈壓,一旦偵測到過高壓力便會通知醫師、進行藥物調整,這套方案可以減少43%心臟衰竭住院率、減少57%死亡率。
也正因為這個解決方案可以減少許多醫療花費,保險願意買單,才有後來的商業模式。
STB fellow蔡昆熹醫師建立的公司創心醫電則是另外一個例子。他們致力於電子聽診器、以及聲音資訊的分析,也是綜合硬體、軟體、服務的公司。為什麼分析心音(heart sound)這件事值得解決?因為目前心臟科的診斷治療,許多情形還是仰賴心音,而目前當許多廠商還在幫心跳呼吸偵測找臨床使用的出路,他們已經在聲音診斷的臨床價值上走得很遠了。
商業模式是否合理
商業模式這件事就得講到價值主張(Value Proposition)。如果一開始目標是B2C,買單這個產品是病人還是家屬?為什麼我覺得生醫方面絕大部分B2C不會make sense,是因為下診斷或做治療決定的關鍵決策者,通常是醫師,不是病人,而解決方案提供的是醫師不理會的資訊。
當然如果做的決定是鼓勵病人買營養品、藥局可以買到的開架藥品等
另外一個B2C不適合生醫新創團隊的理由是,其實B2C要耗費的運營資源比想像中還複雜而昂貴,往往不是開個網站讓人下單就能搞定;通常可以做B2C的產品,都已經是成熟、競爭激烈、市場上行之有年,而且要經營的不只產品,還有品牌。哪個新創團隊有這種能耐?就算有也要資金雄厚、通路廣而深、生產線穩定而且品質良好。(幫打廣告:Eveline from iXensor)
除非新創團隊成員是在該領域耕耘已久的高手,沒有的話說這種故事創投還理你,那你該小心的是那個創投。XD
若是走B2B或B2B2C,那請先搞清楚這個B是指什麼。醫院嗎?美國Reimbursement買單嗎?要做到這件事,證據要夠充分,在那之前要讓醫院點頭很困難。基本上醫院不太喜歡多家廠商同時競爭,管理成本會提高,
如果B是指醫材大公司,那請問你的解決方案是別家公司沒有的嗎?是這家公司產品線缺口嗎?為什麼你的solution值得他們partnership或直接買你、而不是自己組織一個團隊開發就好?還有,你公司內部的quality control有達到國際大廠要求的水準嗎?
Stanford Biodesign教科書裡面提過一個例子:一家新創公司Nanostim,做的是leadless pacemaker,觀念很創新,技術超困難:把pacemaker縮到非常小,小到把電池、ASIC、電極全部塞在一起經由心導管的guidewire放到心臟裡面固定住。要進行B輪募資時找不到創投願意投資,結果找上St. Jude Medical,因為當時Medtronics已經有產品,Boston Scientific也有做到半路的leadless pacemaker,最後他們說服St. Jude Medical投資,若達到milestone可以用優惠價格把公司買下。(然後就是你在St. Jude網站上看到的產品了XD)
今年我參加美國AAOS年會時,Zimmer-Biomet已經發表他們的Signature solutions(併購或partnership來的),輔具大廠Breg也有一套協助復健的Breg Flex穿戴式系統與軟體/服務解決方案,可以即時偵測關節活動度。今年看到幾家大公司開始有動作,明年可能更多家,在這過程中人人有機會,但誰能被大廠看上?
Digital health範圍其實很廣,沒講到的例如病人管理、醫院流程管理、資訊效率優化等,我非常推薦黃明源醫師在H. Spectrum上課的內容:
「若想分一杯羹,必須懂得如何配合市場中的「BIG PLAYERS」。我們必須知道這些「大咖」缺什麼、在做什麼以及沒在做什麼。」
一動手創業,這家公司希望走IPO?或M&A?是新創團隊在一開始就要釐清的問題,也因此產品的價值主張、市場策略、產品定位必須儘早確認。
About Telemedicine
最後跟大家分享灣區VC對於Telemedicine的看法:Hard to scale up。
我知道美國Medicare有給付telemedicine,在美國地廣人稀也有其必要性,但是也請提高警覺:獲取的利潤可能勉強與營運成本打平:當規模變大,成本很難降低,因為你需要的專業人士也變多,這些人薪水很難壓低。
好吧這時候可能有人會跳出來說AI或Deep learning了。這樣說是沒錯啦,AI、ML從去年AlphaGo上新聞開始就被講到爛了,
「Vertical AI startups solve full-stack industry problems that require subject matter expertise, unique data, and a product that uses AI to deliver its core value proposition.」
如果你可以做到上面的條件,那我就承認你的telemedicine有機會用最少資源得到最大回報,不然我現在聽到關鍵字「穿戴式裝置」、「Telemedicine」心中一定先打個問號。(包括我自己,也正在努力中)
結語
講那麼多,希望大家記住一個原則就好:
「如果產生的data對於臨床決策、醫療體系效率等沒有任何影響,還是不要浪費時間燒錢比較好。」
延伸閱讀:
MEDxLIVE @NCKU充電心得
STB program半年心得
[Biodesign] Development plann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