寫完第一篇,覺得定義需求很重要,應該拿更多例子來講,
乾脆再開一篇~
為什麼定義需求重要呢?
不瞞大家說,昨晚在開車回台中的路上差點跟我老婆吵起來
她覺得把現有的解決方案改善沒有什麼不好啊!
為什麼你們這群人老在那邊自命清高,覺得把需求確定好最重要?
這是有原因的,
因為一旦定義好你的需求後,譬如昨天的例子「如何讓父母立刻知道小孩發燒」
不該急著想「一個」解決方案,而應該是「一堆」解決方案,
也就是所謂腦力激盪(brainstorming)
大家可能會提案如:
- 請保母5分鐘量一次體溫
- 在寶寶耳朵塞個固定式耳溫計,然後五分鐘偵測一次
- 電腦即時分析寶寶監視器影像,一分鐘如果動超過50下代表躁動
一旦電腦認定為躁動就發送通知請保母量體溫、並通知父母
- 做個可以貼額頭或身體的貼片,即時量測體溫,
如果異常就通知保母及父母
...........(以下略)
看起來這些解決方案都有好處壞處,但是再更深入一點:
1. 「寶寶」是指幾歲?0-6個月、6-12個月、一歲到兩歲?
要知道這0-6歲還不會翻身,可是一歲以上可能會到處亂跑;
所以影像偵測系統在這種狀況可能不適用;
耳朵塞固定式耳溫計......除非做得超級小不影響耳道
請保母5分鐘量體溫.......人家應該馬上辭職 XD
2. 該產品還有說,可以用來偵測排卵日的溫度變化
這讓我更困惑了,因為這種體溫變化只有0.5度C
所以這種體溫偵測的敏感度要小數點以下兩位
但若是偵測發燒,只要超過37度C逼逼叫就合格
偵測器太敏感反而是浪費跟干擾
如果我是工程師,應該會很困惑吧?!
3. 還有,「即時偵測發燒」真的是需求嗎?需求量多大?
如果是我自己小孩,發燒了活動力正常,我頂多讓他多喝水
除非嚴重影響睡眠品質,我才會考慮給藥緩解症狀
因此我認為即時偵測發燒只適用於神經質的父母親
有沒有覺得越弄越複雜?
如果我是發明人應該開始胃酸逆流了......
講白一點,太急著進入brainstorming或解決方案
或者先想解決方案再去找其他適用情況
沒有觀察需求、確定需求、市場分析、利害人分析、專利分析
往往會落得花時間做個沒用、或已有更好針對問題的解決方案
對於新創公司根本是致命傷。
雖然你可以說,iphone出來前誰知道手機可以這麼智慧?
福特那個年代的人只想要匹跑更快的馬、誰知道汽車是啥鬼?
強者幫顧客創造需求啊!
然而成功絕非一蹴可幾,
福特不是第一個做出汽車的人,
他是第一個成功量產並降低成本,讓大家買得起汽車的人;
如果Steve Jobs沒有觀察使用者習慣、喜好,
人為大眾有「想要便捷取用網路資源」的需求
他會那麼天才想到做iPone嗎?
而且,其實失敗的例子遠多於成功的啊,
對資源有限,只夠讓你燒錢半年一年的新創公司而言,
密集有效安打,遠比揮大棒全壘打有效。
如果我們重新回到觀察需求的部分,
0-6個月的寶寶,比起發燒、我更在乎窒息高度相關的嬰兒猝死症
6-12個月的寶寶、1-2歲.....各個年齡層的重點需求都不同
如果你是工程師,要不要去找幾個小兒科醫師討論?
要不要去小兒科病房聽聽父母親的抱怨?
要不要去聽聽護士的抱怨?
要不要去聽聽急診科醫師的抱怨?
簡單來說,沒有在定義需求這關做足工夫,
急著抓到一個解決方案再四處尋求適用情況
就像毒果樹啊!
所以工程師不能只想到自己的技術解,
也不能只聽一兩個醫師或父母的意見
關於需求觀察(Needs observation),
容我用個design thinking的影片當引子:
我並不是在批評被我當例子的團隊,
如果他們還沒有成品,只是在need observation的階段蒐集需求
那我覺得他們在做正確的事,
這個團隊應該可以繼續看下去;
就像影片裡的例子,團隊沒在一開始就賣工程師覺得讚的點子
而是先去蒐集使用者意見,了解他們特性,
開發出prototype確認可行後,才開始動作
這樣才是增加成功率的方法。
明天我拿我們團隊自己的例子來講講大家或許比較身歷其境
(光定義需求可以混這麼多篇啊 XD)
延伸閱讀:
定義需求(identifying needs) (1):Biodesign,史丹佛大學的醫療器材創新課
Biodesign - 史丹佛大學的醫療器材創新課:引言